探密普洱茶之传说中的普洱茶史

时间:2016-03-08 21:35:00来源:聘茶 作者:老易 点击:
普洱茶产生于澜沧江中下游,这些地方由于历史的原因,留下的有关普洱茶的可考证文字几乎是凤毛麟角,因此就必须从普洱茶的传说中去寻找一些资料,但对这些传说最好的处理方式应该是:认真鉴别、可作参考。。
     普洱茶是中国茶中的一种地方特种茶类,是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中华古老文明中的一朵奇葩,由于普洱茶原产区与中原文化发达区的万水千山之隔,普洱茶这朵奇葩直至明清时期才被认知,这就让人们对普洱茶的历史文化的认识带来了很多的不足与误区,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普洱茶认识的加深,普洱茶的影响力在逐年提升,2007年普洱茶成为当年中国的三大热词之一:股票、房奴、普洱茶。
     由于历史的原因,当普洱茶名声远扬的时候,人们对普洱茶的认识仍是模糊不清的,因此很有必要对普洱茶定义作一番探讨。
探密普洱茶之传说中的普洱茶史
     普洱茶产生于澜沧江中下游,这些地方由于历史的原因,留下的有关普洱茶的可考证文字几乎是凤毛麟角,因此就必须从普洱茶的传说中去寻找一些资料,但对这些传说最好的处理方式应该是:认真鉴别、可作参考。
     在普洱茶的传说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孔明兴茶之说。清道光《普洱府志》卷十二记:“旧传武侯遍历六茶山,留铜锣于攸乐、置硭于莽枝、埋铁砖于蛮砖、遗梆于倚邦、埋马镫于革登、置撒袋于慢撤。因此名其山,又莽枝有茶王树,较五山茶树独大,相传为武侯遗种,今夷民犹祀之。”诸葛亮征南中之事,据历史记载:建兴三年(公元225年)二月诸葛亮大军出成都南下,乘船顺水到乐山,之后“五月渡泸”,渡金沙江进入今云南区域,之后“七擒七纵”孟获,平定南中,到十二月还成都。关于诸葛亮在云南区域内的具体活动时间无史书有具体记录,但从二月出师,五月渡金沙江,中间还顺流乘船用了近三个月,诸葛亮大军再渡金沙江回到成都由于是逆流,所用时间不会少于三个月,则诸葛亮大军在今云南境内活动时间不会超过四个月。
  据专家考证,诸葛亮七擒孟获的地点在曲靖一带,三国时云南的交通条件不如四川,诸葛亮大军从成都走了一段水路后到金沙江用了三个月,照此速度既要行军又要打仗,其大军从金沙江到曲靖时间也需要1、2个月,从曲靖再回到金沙江边又要一二个月,照此时间推理,诸葛亮大军只有一个月左右时间在曲靖一带活动,还要“七擒七纵”孟获,从时间上推断诸葛亮只可能到过曲靖一带,而且在曲靖一带也没有停太长时间。因此说诸葛亮到过保山,到过思茅,到过六大茶山从时间上就是不可能的。既然诸葛亮只可能到过曲靖一带,那么为什么在云南很多地方都有诸葛亮到过的传说呢?这里面应该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诸葛亮平南中用的是攻心战术,因此颇受云南人爱戴,其二应该是名人效应。
探密普洱茶之传说中的普洱茶史
     在中国历史上借用、假托某位历史名人为自己服务,为某件事服务的例子很多。例如《黄帝内经》,公认是战国时写成的医学著作,但为了提升其权威性,假托是黄帝所作。秦汉时又有人写了一部药典,又托神农之名,叫《神农本草经》。云南澜沧江流域是茶的故乡,其栽培饮用茶的历史还在诸葛亮之前,但由于交通不便、文化落后等原因,普洱茶这朵奇葩一直藏于深山,孤芳自赏,没有被广泛认识,尤其是没有被中原文化中心的文人雅士所识。
  直至清皇帝将其定为贡茶后,那朵藏于深山的奇葩才大放异彩,丑小鸭变成了美丽的天鹅。突然之间普洱茶出了名,六大茶山出了名。出了名,赚到了钱之后要干什么?看看我们今天就知道了,要做宣传,要做文化。要宣传首先就涉及普洱茶起源的问题了,“普洱茶要找一位伟人作祖先”,这必然是当时普洱茶产区文化人的共识。找谁?第一这个人必须是云南人,至少是到过云南的人。二这个人必须要很有名而且名声要好。三这个人必须要比较古老才符合普洱茶历史悠久的事实。当年在筛选这个人时一定不会像今天这样搞什么专家投票、大众投票,但一定有过共识。
  其实不管是在当时还是现在,要找一个符合那三项条件的人,没有一点悬念首选诸葛亮。孔明兴茶其实是一种希望、一种传说而不是史实。当我们把这个传说仅仅只看作一种传说再去看相关事实时,一切都变得很清晰。其一,孔明兴茶较完整的说法比较早出自道光《普洱府志》,在此之前有零星的“茶山有茶王树”  “传为武侯遗种”的记载,但这些记载与传说都出现在普洱茶定为贡茶之后,在定为贡茶之前不见有孔明兴茶的任何传说记录。其二,六大茶山之名都来源于当地少数民族语言,用同音字写成汉字地名,当年编传说之人很牵强的用了这些发音去套上“锣”、“芒”、“铁砖”、“木梆”、“马镫”、  “撤袋”。如果说真有遗物,锣、硭、马镫似乎说得过去,铁砖、木梆、撒袋则牵强得太过了。
     关于普洱茶的另一个传说是布朗族的叭岩冷兴茶之说。按景迈山芒景村布朗族的传说,叭岩冷是他们的祖先,也是布朗族的头人。传说叭岩冷死前留下遗训:留下金银财富会有用完之时,留下牛马牲畜会有死亡之时,唯有留下茶种方可让子孙后代取之不竭,用之不尽。澜沧江流域是公认的茶的起源地,布朗族的祖先濮人是最早驯化野生古茶和栽培茶树的民族,叭岩冷也就成为已知最早有名有姓茶祖。由于是历史的传说,叭岩冷生活的年代目前尚难于考证。
  在中国古代很长时间以来从西双版纳到德宏州的沿边一带,傣族是经济文化最先进的民族,也是势力最大的民族,他们在历史上曾建立过自己的政权,从元朝以后又成为中原王朝册封统治当地的土司,这一带的其他民族基本上是在傣族统治之下,傣王一般会将一些民族首领封为“叭”(发音pia,字典无此注音的字)的世袭土官,按其等级有“大叭”、“二叭”、  “三叭’’之分。  “大叭”受封时傣王赐给的信物中最重要的是一把金色大伞,因此最大的“叭”也叫金伞大叭。叭岩冷的“叭”就是傣王封的叭,他的名字是岩冷,而且是被封为“金伞大叭”。景迈山布朗族先归西双版纳的车里宣慰司管理,后来在清乾隆年间车里宣慰司在孟连宣抚司的支持下打败景栋土司,车里宣慰司为表示对孟连土司的感谢把女儿嫁给了孟连土司召贺罕,并将景迈茶山作为陪嫁给了孟连土司,因此布朗族金伞大叭的受封和上贡都转到了孟连土司。金伞大叭的后人现在仍在景迈山种茶、做茶。
     普洱茶是普洱茶产区当地居民驯化而成的说法是可信的,最早驯化栽培古茶树的当然不一定只有古濮人,也会有古代当地的其他民族。现在在澜沧有邦崴千年过渡型古茶树,在景东县、云县、凤庆有多个点分布着树龄古老的驯化型古茶树,这些古茶树具有野茶的大量特征,但同时又长期被当地居民采撷制茶饮用。
探密普洱茶之传说中的普洱茶史
     有关普洱茶传说之三是濮氏贡茶之说。此传说近几年突然之间就在书刊、网络上大肆转载,流传甚广。这个传说的大意是:在普洱府宁洱县有一濮氏茶庄,因其茶品质优良名声大而定为贡茶,在乾隆年间某年贡茶时,因濮氏老庄主生病,少庄主代父制贡茶并上京进贡。少庄主为赶时间会情人而将尚未晒干的毛茶压成了团茶,加之进贡途中三个多月的日晒雨淋,贡茶到京时发现茶已发酵变成褐色,少庄主怕犯欺君之罪上吊自杀被救下,只好冒险进贡。乾隆帝在品鉴各地贡茶时,发现该茶“汤色红浓明亮”、“醇厚香味直沁心脾”、“喝之绵甜爽滑”因而龙颜大悦,厚赐了濮少庄主,并将此茶赐名为“普洱茶”。可惜这个美丽的传说犯了若干的常识性错误,由于犯的是常识性的错误而且还是“若干”,因此这个传说不会是历史上产茶之地的古老传说,应该是当代不懂普洱茶但善于编故事的人所杜撰的“故事新编”。
  稍有一点普洱茶知识的人都知道,普洱茶要达到“汤色红浓明亮一、-香味醇厚”、  “绵甜滑爽”的程度,必须要存放不少于30年,而且这30年的存放中不可光照、不可受潮、不可有异味,否则都无法达到“汤色红浓明亮”、“香味醇厚”,“绵甜滑爽”的程度。
探密普洱茶之传说中的普洱茶史
  这个故事中少庄主用未干毛茶压团茶是第一个常识错误,普洱茶制作工艺中毛茶晒干后还有一个继续脱水过程,习惯上称为“发汗”,少庄主要赶时间也不可能将未干毛茶直接压成紧茶,这是常识。其二,如果真是将未干毛茶压成了紧茶又马上包装起来,茶叶在之后几个月的变化中不是变成褐色而是发霉变质,到时看到的是长满绿霉的团茶。其三,如果毛茶是干透的,只是在三个多月的途中日晒雨淋而受潮,如果受潮程度不重,茶会有一些霉味,但不一定变质变色,如果受潮程度很重茶会发酵变质,那时的茶饼会出现黑霉,汤色发黑发浑,有严重酸苦异味。如果受潮程度中等则茶会发生轻度发酵,轻度发酵后的茶饼会变色并有少许霉斑,汤色变红但不会明亮,饮之有突出的发酵异味,苦涩加重,有的还会有酸味。如果有人想体验这种发酵度的滋味去找渥堆熟茶发酵至第一到第二次翻堆的茶来泡饮就知道了,简单地说这种发酵度的茶是极难喝的。所以三个月发酵不论发酵程度如何绝对不会有。汤色红浓明亮”、  “醇厚香味直沁心脾”、  “喝之绵甜滑爽”的情况出现。因此如果淮氏贡茶真的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受潮发酵,则后果只有一个:欺君之罪,满门问斩。自然更不会有乾隆赐名普洱茶之说了。其实普洱茶一名明朝已有何须乾隆赐名?这是该传说的又一常识性错误。


点按钮分享或收藏到微信等

    


上一篇:探密普洱茶之可考证的有文字记录的普洱茶史
下一篇:你必须要知道的普洱茶重要名词阐释(三)

本站推荐文章

image
             

本栏目最新文章

image

本站最新文章

image